为什么古代人物画大多弯腰驼背而西方画风相反?

2018-05-25

为什么古代人物画大多弯腰驼背而西方画风相反? | 意外


中国写实画作中往往弯腰驼背,形容猥琐。西方作品相反,难以用营养不良等理由解释。何况水浒传中身体健壮的英雄也都佝偻着。古人审美上难道不喜欢挺拔的吗?


中国服饰讲究飘逸,难以用线条表现。


我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服饰,中国服饰讲究飘逸,宽衣博带。跟西方的比较直板的衣服不同,中国服饰难以表现出人物的线条等要素,体现在绘画上就是遛肩,和相对的佝偻。

顾恺之·洛神赋图



比如洛神赋图中的曹植,他确实站直了啊。但他是宽衣博带,看上去有点遛肩。洛神赋图是服饰在绘画中表现最美好的图之一了,图中的宓妃给人一种翩翩然的感觉。


人物地位的需要,画成了佝偻


在另一些图中,由于人物地位的需要,画成了佝偻的感觉。比如说,地位低的人去朝拜地位高的。或者是由于人物在做某些动作需要低头,所以给人弯腰驼背的感觉。


阎立本·步辇图


张萱·捣练图


《步辇图》是吐蕃来朝拜唐太宗,朝拜动作身体微倾。捣练图的仕女在看低头看练,自然也是弯腰的。


古代人物画也有挺胸直立的


古代的人物画对于弯腰似乎没有很明显的屈从意味,更多的像是表现人物最自然的形态。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人物画就没有挺胸直立的。




梁令瓒·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


这个是神形图中的危宿,挺身直立体态魁梧。也许跟它的服装有着重要的关系。


用佝偻的描绘讽尽没有正直的人


对于弯腰形态的反思,可能是从明代开始。对于佝偻的描绘讽尽世人。


李世达·三驼图



这个图通过三个佝偻的人来讽刺世上没有正直的人,上面题诗“张驼提盒去探亲,李驼遇见问缘因,赵驼拍手呵呵笑,世上原来无直人”。可以看出是明人玩世不恭的反映,把驼背这个特征运用到极致。后面一首诗挺有意思“为怜同病转相亲,一笑风前薄世因,莫到此翁无傲骨,素心清澈胜他人”


古代人物画对形貌刻画不深刻,不代表猥琐


至于形貌,我不太同意形容猥琐的看法。中国人物画并不发达,很多画对人的形貌刻画并不深刻。在西方,往往会有贵族请画师为他们画肖像,这导致了西方的肖像画对面容的表现非常深刻。而中国古代的画家很少着眼于个人的肖像。


韩滉·文苑图


《文苑图》对于人物的肖像刻画很到位,人物或沉思或凝视,面容清秀。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中,人物的面容是比较干净的,很少突出阴影的变化。我的一个理解是中国画的色彩并不适合画出人物的阴影,导致人物比较平面。但自晚清似乎出现了对人物面部阴影的刻画,这种刻画使得人物立体化,但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看起来觉得一个个像吸毒的样子。


清代学者象传·王念孙


可以看出这是当时个人肖像画的样子了,对于面容有阴影的变化,而对于服饰则比较轻视了。我见过对比最明显的一个,是齐白石早年的一幅画,画面上的人物脸庞精细得像是照片贴上去的,而衣服基本都是白描。但我忘记那画的名字,找不到了。


总体来说,中国的肖像绘画不如西方。西方对于人体解剖有深刻的研究,人物的形貌画得非常真实。而中国对于人物更注重的是神韵,关于人的相貌却是忽视的。


转世说新语两则:


顾长康画人,或数年不点目睛。人问其故,顾曰:“四体妍蚩,本无关于妙处,传神写照,正在阿堵中。


顾长康画裴叔则,颊上益三毛。人问其故,顾曰:“裴楷俊朗有识具,正此是其识具。看画者寻之,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,殊胜未安时。


从中我们大概能看出当时人们对于人物画的看法,而这种看法也深刻影响到历代的画风。我们也不应该用现代的看法去苛求古人。《本文内容摘自<知乎>》



阅读659
分享
写评论...